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南岭笛声

博主在此欢迎您的光临,请……

 
 
 

日志

 
 
关于我

走过了酷暑严寒,走过了崎岖蜿蜒,来到了春风吹拂的山坡上,一阵风雨之后,远处传来了牧笛声声,它是那样的悠扬,那样的撩人向往……

关于寒食与清明节及其诗作  

2009-04-08 15:28:02|  分类: 文体文化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一,来历   

       今年的4月4日,是传统的清明节。一般情况下,清明节都是4月5日,今年提前一天。有人说,清明节也叫寒食节。其实不对,在古代,寒食节,在清明之前的一天,如果是以往,即4月4日,今年,应该是4月3日。

       翻开古书,查阅到清明节,古时称作踏青节,在我国南方与一部分北方地区,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发芽的时节,也是古人在结束“冬眠”后,首次外出春游(踏青)的佳时,古人在清明除了踏青旅游,还有开展体育活动的习俗。还是男女谈情说爱,并私奔苟合的节日,且中国的圣人孔子就是在清明节苟合的产物。清明节在古代也叫三月节,又叫踏青节,禁烟节,扫坟节,也有人叫它插柳节。古谚语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说明了这个日子,是春天种植的好时候。

       寒食节则是有典故的,流传也最广。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决定将王位传给宠妃骊姬亲生的幼子奚齐,便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胞弟重耳为了免遭不幸,便带了随从和大臣逃离晋国,流亡异地,历尽艰辛。有一次,重耳在山区迷了路,一连几天没有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重耳绝望地仰天长叹:“完了,将来晋国的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了。”随行大臣介子推想到重耳临死不忘百姓,深受感动,决心辅佐重耳。于是避开重耳,跑到不远的林子里,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充饥。重耳十分感激,发誓要报答介子推的救命之恩。19年后,重耳重返晋国,救国救民于水火,剪恶除奸,平定内乱,当上了晋国国君,历史上称晋文公。晋文公对随他流亡的大臣进行封赏,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并不居功争仕,看见晋国天下太平,他心满意足,背起老母亲上绵山(今山西介休)隐居。一天,晋文公经过大臣们的提醒想起了介子推,马上派人请他上朝受封,听说介子推隐居绵山,便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到绵山寻找,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踪影。人们都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有人建议从三面放火烧山,介子推肯定会背着母亲下山。于是大火在绵山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没有下山,而是与母亲相抱着被烧死在一棵古老的杨柳树下。晋文公追悔莫及,悲痛欲绝。将介子推母子移尸厚葬时,在柳树洞里发现介子推的衣服,衣服上写有血书:

“割肉奉君敬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阅后捶足顿胸,高呼:“悲乎,足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绵山封为“介山”。将介子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晋国的家家户户不准生火,只吃寒食。后一天正值清明节,晋文公又令全国插柳招魂并亲自到介子推母子坟墓祭奠,以示哀悼和怀念。后来世代沿习成俗,寒食节禁火,清明节踏青扫墓、缅怀先祖等活动流传至今,清明节和寒食节在祭祀风俗上不再分开。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而这首诗,传说是介子推写的,但是,从其中的文字运用角度看,我存有疑心,怀疑不是介子推所作,而估计为后人伪作,因为中国古代直到汉魏时候才出现七言诗,之前没有发现这样完整的七言诗,与文学发展史的真实不相符合!

二、其他诗作:

唐朝卢象的《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连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岭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舌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诗很简单明了,就是记录了当年那一段历史,并为介子推鸣不平,同时也描述了“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的风俗。

最为有名的当属唐朝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了。家喻户晓,人人能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香花村。

这首诗琅琅上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充满情趣,被后人广泛传颂。后来还有好事者将此诗重新标点、断句,成为: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其实,类似文字游戏,谁都可以做,怎么标点、断句都可以,譬如我就可以断为:

清明时节雨,

纷纷。

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

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还可以断为: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

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

杏花村。

如果再断,还可以。这不是我们后人的本事,实在是杜牧的诗太好,怎么断,都可以成诗,成风景。

除却杜牧的这首《清明》,再就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出霁》了: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里的“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也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跟杜牧的名句媲美。

  评论这张
 
阅读(514)| 评论(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