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南岭笛声

博主在此欢迎您的光临,请……

 
 
 

日志

 
 
关于我

走过了酷暑严寒,走过了崎岖蜿蜒,来到了春风吹拂的山坡上,一阵风雨之后,远处传来了牧笛声声,它是那样的悠扬,那样的撩人向往……

【转载】粤语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  

2013-11-27 22:34:0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原住民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可能為「古百越」底層遺存。目前粵語中非漢語成份詞語約有20%,比重不大但幾乎都是核心詞彙,使用頻率特別高,在日常口語裏面幾乎在每句話中都會出現,但也有部分字被誤會認為是南越語底層成份。

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族、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待考。

再如,粵語表示「欺負」的「蝦」(/ha/),武鳴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西雙版納傣語是 /jam ho/,黎語加茂方言為 /h?/。除粵語之外沒有其他漢語族語言有這個詞(但西南官話湖南少數片區有類似的「嚇」音"ha"),古文獻亦不存在;

 

粵語表示「癢」的「痕」(/h?n/),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壯語中為 /hom/,武鳴壯語中為 /hum/ 或 /h?n/,傣語 /xum/,臨高話 /kum/;

粵語表示「擰」或「折取」的「搣」(/mit/),南壯語(壯傣語支)、榕江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都是 /mit/,布依語、北壯語(壯傣語支)、毛南語、泰語都為 /bit/,傣語為 /bip/,黎語為 /mi?t/;

粵語表示「點頭」的「岌」(/??p/),北壯語(壯傣語支)為 /?ak/,南壯語(壯傣語支)為 /wak/,傣語為 /??k/,泰語為 /?up/,侗語為 /?ap/,黎語為 /?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搖動。

粵語表示「倒塌」的「冧」(/l?m/),北壯語、毛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泰語為 /lom/;

粵語表示「跺腳」的「揼」(/t?m/),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黎語為 /tom/;

粵語表示「搖晃」的「擙」(/?ou/),北壯語、毛南語、侗語為 /?au/,南壯語為 /?au/ 或 /?u/,臨高話為 /??u/;

粵語表示動詞「鬆開」的「甩」(/lu:t??/),壯語為/l?t?/,泰語為/l?t/。


粵語的這類「古南越」底層詞舉不勝舉,在現代壯語、侗語裏面都可以找到系統性相同或相近的詞,而且這類詞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基本詞彙。該類詞彙究竟是「古越語」遺存還是古代漢語遺存、究竟是底層殘留還是借入,語言學界存在爭議。目前在中古漢語、上古漢語方面的構擬多由鄭張尚芳等學者進行,但各方對一定字詞的構擬並不一致(如和潘悟雲等),而且鄭張先生的觀點也與一些語言學者如李新魁、李如龍先生等的研究有出入。另有一些語言學家認為漢藏語系跟「侗台語族」系在上古時期已經發生了接觸和相互影響。

  评论这张
 
阅读(310)|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