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南岭笛声

博主在此欢迎您的光临,请……

 
 
 

日志

 
 
关于我

走过了酷暑严寒,走过了崎岖蜿蜒,来到了春风吹拂的山坡上,一阵风雨之后,远处传来了牧笛声声,它是那样的悠扬,那样的撩人向往……

【转载】[原创]关于无标点新诗的思考  

2013-11-06 22:42:2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一 无标点新诗发展的趋势 

《中国新诗选》(1919—1949)①,共选编26位诗人的82首新诗。其中无标点新诗(指全无标点和标点在大致应有数的15%以下的新诗。下同。)只有田间的1首。

《中国现代抒情短诗一百首》(1919—1979)②共选编100位诗人的100首新诗。其中无标点新诗,只有力扬的《给诗人》、辛迪的《航》等5首。

上述两本诗选,虽不能说是反映了新诗发展的全貌,却也勾勒了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标点新诗不是“五四”以来直到70年代末新诗发展的主流。

《诗刊》是我国目前面向海内外、以发表新诗为主的大型诗歌刊物。下面是该刊1978年5月至1984年5月间,发表无标点新诗的情况:

 

———————————————————————————————————————

    《诗刊》          发表新诗                        其 中 无 标 点 新 诗

                                       诗                                占新诗                  占新诗作

      刊                             作                                作者总                  品总首数

      号                             首                                人数的                  的百分比

                                       数                                百分比          

———————————————————————————————————————

1978年5月号       41       59                          0           0                0                 0

———————————————————————————————————————

1979年5月号      31       57                           3          9 %             4              7 %

———————————————————————————————————————

1980年5月号      40       59                           2         5 %              3              6 %

———————————————————————————————————————

1981年5月号      37       70                          7         19 %             8             11 %

———————————————————————————————————————

1982年5月号      44       71                         15        33 %           17             24 %

———————————————————————————————————————

1983年5月号      32       64                        11         34 %          19              30 %

———————————————————————————————————————

1983年12月号    19       43                         9         47 %           10              23 %

———————————————————————————————————————

1984年1月号      31       63                        15        48 %           32              51 %

———————————————————————————————————————

1984年5月号      36       72                        22        71 %           44              61 %

———————————————————————————————————————

从上表统计数字看, 无标点新诗逐年增多, 到80年代中期, 与有标点新诗大致已平分秋色。自80年代末起,写无标点新诗已成为一种时髦。这对青年诗歌作者影响尤其深刻。广西师大某青年诗社1987年编印的诗歌刊物“创刊号”, 在总共44名作者的48首新诗中, 就有40名作者写的44首是无标点新诗。

而到了90年代, 无标点新诗已独霸新诗坛, 有标点新诗已难觅踪影。

当今无标点新诗一统天下的格局, 是否符合新诗的时代化、民族化、群众化?它是在继承我国“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优良传统上的创新, 还是有悖于这一传统的“崛起”?为商榷这些个问题,不得不先来说说:  

二  标点符号与新诗 

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这股潮流中, 随着白话文的倡导, 新诗开始跻身诗坛, 崭露头角, 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有过它的辉煌。数十年间, 新诗一直与标点患难与共, 并肩战斗, 共享声誉于诗坛。曾几何时, 新诗疏远了标点, 且越演越烈, 几近决裂。新诗要不要标点?已成为诗坛内外争论的焦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正如吕叔湘、朱德熙先生所说, 它“是文字里面的有机的部分, 不是外面加进去的。”③它的作用是帮助文字把语言的结构、停顿和语气, 或语句的性质和作用清楚地表达出来。换句话说, 它可以帮助读者分清句子的结构, 辨明语气, 正确地理解文意。反过来说 ,书面语言要是没有标点符号, 或者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就会增添读者理解语言的困难, 甚至造成误解。概括起来说, 标点符号的作用主要是表现在语法和修辞两个方面, 即明确“说话”的意思; 表达说话的语气和情感。

新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尽管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它的特殊性, 但是, 归根到底, 它也还是一种书面语言的形式。新诗的特殊性, 并不在于其可以摒弃标点符号, 而在于它的意境、含蓄和韵律等, 更不能说新诗可以不要标点。谓予不信, 且看:  

三  令人咬碎牙齿不得其味的无标点新诗 

 

一张脸在微笑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只手

握着一只手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具人体

在雨水中缓缓的溶去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个声音在说我爱你我爱你 

 

这是摘自香港诗人古苍梧的诗集《铜莲》第一辑(早期作)的四行诗。这是一首典型的无标点新诗。

《读书》杂志1983年6月号曾刊登著名诗人卞之琳先生与一位爱好诗歌的读者李毅先生以及诗的作者古苍梧先生分别写的、讨论这四行诗应当如何断句加标点的信。

卞之琳先生在信中说, 他曾在一篇论及这四行诗的文章中, 把它“还照原文原意,另外分行加标点”, 排成如下样式:

 

 一张脸在微笑。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只手握着一只手;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具人体

在雨水中缓缓的溶去;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个声音

在说“我爱你,我爱你”。 

 

那位读者李毅先生在信中说,他不同意卞之琳先生的断句加标点,认为如下断句加标点,才“更能体现作者意图”: 

 

一张脸在微笑,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只手握着一只手,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具人体在雨水中缓缓的溶去,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个声音在说:

“我爱你,我爱你。”

 

 原诗的作者古苍梧先生则在信中说, 如果按照卞之琳先生的标点和分行形式, 须在“一张脸在微笑”之前再加一句“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并且强调,唯有如此, 才“符合他的原意”。

其实,就是让更多高明的作家、诗人、读者来加标点,同样不可能得出一致的答案, 同样不可能做到“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

当今许多无标点新诗比起古苍梧先生的那四行诗来,更令人咬碎牙齿不得其味。著名诗人公刘曾对一首题为《三原色》的无标点新诗,“反反复复研究了不止10遍, 到底还是莫名其妙, 没有答案。”这其中除了其他因素之外,无标点显然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诗坛老将尚且如此无奈于无标点新诗,一般读者就更是束手无策了。

当今无标点新诗垄断的诗坛, 诗人多、诗作多、诗集多,诗评也多。透过这些现象往里瞧, 却是诗人们在忙乎:诗人写、诗人评。新诗早已打着“无标点”旗号,不顾读者而单枪匹马狂奔前程了。而广大读者则对无标点新诗敬而远之,更多的是不屑与之为伍。诗人们在自己营造的氛围里孤芳自赏、自我陶醉。这种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状况, 至少说明了读者对新诗无标点的厌倦。

无标点新诗又常被某些诗评家誉为“朦胧诗”。 因此, 无标点又通常成了“朦胧诗”的一个标志。把朦胧视为含蓄, 又把费解当成朦胧;为了造成费解,而故意取消标点,以与朦胧鱼龙混珠, 进而博个“含蓄”, 正是此类诗的主要的“写作技巧”之一。

有些并不意在“朦胧”的新诗, 因为没有标点, 使读者为断句而咬碎牙齿,因而也就“朦胧”——费解起来。

任何人去读任何一首无标点新诗, 都要先判明诗句的语气和停顿, 也只有这样, 才能去理解作者的诗意。 咬碎牙齿也弄不清如何标点, 固然使人苦恼;而标点不当, 曲解、误解了诗意, 使诗的社会效果与作者本意适得其反, 这就更不妙了。诸如此类的笑话不少,几乎家喻户晓。

有谐趣者曾将杜牧的七言诗《清明》,另加标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几乎要成为一首词了,杜牧的诗意也变了。

著名诗人张志民先生曾在《诗刊》的一篇文章中说,抗日时期,日寇在街头写了条大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一位爱国者在其中加了一个逗号,使之变成:“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语意跟日寇的完全相反了。

谁说得准,无标点新诗到了读者手中, 另加标点, 会没有类似变异?

鲁迅先生曾在论诗中说过:“诗须有形式, 要易记, 易懂, 易唱, 动听……要顺口……。”著名诗人公刘说:“诗是文学中精致的品种。然而,精致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让人读懂。”④许多著名诗人也发出过类似要求新诗让人读懂的呼吁。

无标点新诗缺少了标点符号这个“有机部分”,它所使用的书面语言形式不是为绝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 而是欠规范的。读这种诗顺行而下, 不知在哪里停顿, 更弄不清作者的意图。 无标点新诗要让人读懂, 让读者正确理解它的意思, 难!由于缺乏标点,很多无标点新诗,形式上浑成一团,读起来诘屈聱牙,更其难懂。既已难懂(这是最根本的),易记、易唱、动听、顺口又怎能办得到呢?

由此看来 

 

四 新诗,还是要标点的好 

诗人对此持异议者并不鲜见。

有的说,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精品,不是也无标点吗

应当看到,古时没标点, 这是个历史局限。但, 古人是十分讲究句读的。古诗词都是有格律的, 其句读都体现在格律中了。即便如此, 无标点仍不免是一个缺陷。 因此, 现在出版、供一般读者欣赏的古诗词, 全都由有关专家学者加了标点。又因为标点是后人加进去的,这就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更难于都做到能“体现作者的意图”。甚至不少已加了的标点,专家、学者们都仍有分歧, 正在争鸣中。而“五四”时引进的标点符号, 已使用了数十年了, 事实证明合乎国情民情, 是科学的, 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不可或缺的书面语言表达工具。一些诗人为什么要抛开这个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东西, 硬要去制作无标点新诗, 而要把加标点这道关键性工序留给读者、留给后人呢?没有必要啊!

有的说,新诗已经分行, 每一行基本上是一个语义单位, 无形中解决了句读问题, 若再加标点, 在阅读的感觉上, 反而好象把意境间隔或冲淡了。

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至少是对标点符号的语法、修辞作用缺乏理解。

郭沫若先生的《女神》,几代几代的诗人、诗评家、诗歌爱好者都认为是新诗的杰作,这是不争的事实。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说:“1921年郭沫若的《女神》的出世,在新诗世界里,甚至在整个现实主义文学的领域里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又说:“(《女神》)在表现形式和语言运用方面, 也随着内容的丰富多样达到各体具备、不拘一格的境地。”(《中国新诗选(代序)》)。

然而,《女神》中50余首新诗,没有一首是无标点的。几十年来,论及《女神》的文章、书籍可谓汗牛充栋, 可是, 从没有人对它使用标点符号提出过异议;更没有人会说,它因为使用了标点符号,“在阅读的感觉上, 反而好象把意境间隔或冲淡了”。相反,不少学者已注意到,正是大诗人郭沫若在新诗中正确、恰当, 甚至运用如神般使用了标点符号, 并使之在诗中卓有成效地起到非语言文字所能起到的语法、修辞作用,才使《女神》艺术风格臻于完美,从而使读者对它的深邃的思想内容能够理会, 深受它那澎湃的激情所感染。——回顾我国几十年来的诗坛, 岂止郭沫若写新诗用标点, 写旧体诗词亦用标点, 连现在许多写旧体诗词的诗人也都用了标点。可见,一些无标点新诗的作者视标点符号为赘物、为碍物、为害物,唯恐避之而不及,是多么没有道理的呀!他们是应当回过头来:看一看郭沫若!

还有的说, 新诗加标点, 不合民族形式, 而无标点新诗则是新诗吸取西方精华的“现代化”。——事实是否如此呢?卞之琳先生说:“至于‘五四’以来,引进新式标点,是出于时代和科学的需要,不存在合不合民族形式的问题。” 又说:“取消标点, 在一部分西方现代诗当中, 早已经不是新花样了。我不怕被人称为‘头脑僵化’,敢说是故弄玄虚。这种办法, 先是在台湾, 后来在香港, 现在在内地, 仿佛也成了一种风气。”还说:“(古苍梧)《铜莲》集诸诗中也还保留了这点‘时髦’余痕,我认为是美中不足。”⑤卞之琳先生对无标点新诗透辟、中肯的剖析,我想,对那些以为写作无标点新诗就是保存“国粹”, 就是使新诗“现代化”起来了的人们, 应当是一副清醒剂。

末了,言犹未尽,还有几句: 

 

五 结束的话 

本文主要想说明,新诗应有标点,为的是好让人读懂

诚然,无标点新诗作为新诗的一种形式、风格、表现手法, 应当允许存在。

但是,更应当看到,这些年来,由一些刊物的倡导,许多报刊竞相盲目仿效,一哄而起,人为地造成无标点新诗迅猛发展的趋势,独霸新诗坛的局面,则是不可取的。1990年,臧克家先生曾说过: 

现在有股风,把标点符号一风吹了——有如秋风扫落叶。各种诗报刊,甚至有的散文、小说都弃标点符号如弃敝屣了。标点符号,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创造的有意义的新鲜事物,而今以‘创新’、‘求弃’为名反把它去掉了,我每读《诗刊》,看它许多诗,光秃秃的,把一句诗断肢数节,心里有点不是味。你觉得这是‘创新’,我却认为这是复旧。用不用标点符号,对新诗来说,不是重要问题(对古籍、对散文就不然了),诗人们对诗的形式看法不同,爱好各异,愿用与否,不能相强;可是,滔滔者天下皆是,就不好了。风一吹,草就动。潮一来,百浪齐奔。我觉得,诗可以百花齐放,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可以不必一花独放?”⑥

 显然,臧克家先生的忧虑是值得诗人们关注的。无标点新诗这种异军突起,毕竟不尽符合新诗时代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要求, 更不能说成是在继承“五四”以来新诗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只能说是有悖于传统的“崛起”。文艺形式应当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为大多数群众所接受,新诗也不能例外。然而无标点新诗不通俗, 令人费解难猜, 广大群众(包括不少老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都看不懂而不屑一顾, 如何谈得上时代化、民族化、群众化?现在,不少诗歌刊物在新诗的创作中明显侧重倡导无标点新诗,不是很值得深思吗?     

注释  ①臧克家编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②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

③《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④《诗刊》杂志1984年1月号。

⑤《读书》杂志1983年6月号。 

⑥《诗刊》杂志1990年1月号。     

先后曾载于《北海论坛》、《学术论坛》杂志, 初稿曾入选  广西语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其中部分内容摘要载《诗刊通讯》(《诗刊》杂志主编)。

  

 

  评论这张
 
阅读(291)|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