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南岭笛声

博主在此欢迎您的光临,请……

 
 
 

日志

 
 
关于我

走过了酷暑严寒,走过了崎岖蜿蜒,来到了春风吹拂的山坡上,一阵风雨之后,远处传来了牧笛声声,它是那样的悠扬,那样的撩人向往……

【转载】林黛玉谈作诗  

2013-11-07 21:50:5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红楼梦》四十八回谈作诗: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林黛玉的高论,实际是作者曹雪芹的看法。可见,连文学大家曹雪芹都认为“这些规矩,竟是末事”。所谓“末事”,就是不屑一顾的小事。不少语文学家、文学家、诗人、楹联专家都曾发表文章表示赞同。

古诗词联为什么要讲究平仄格律?

讲究平仄格律只是为了声韵合谐,读起来有声韵的美感。所以它才“竟是末事”,可有可无,正如许多古诗不按照所谓格律,同样声韵美妙一样。

其实,现在依照古人的平仄格律,显然是也不一定就能做到声韵合谐。

一是,古人的平仄搭配的格律,其本身并非都是最佳组合,有的却是后人的一种盲目跟风,最多只能作一种参考。

二是,古代地域方言多,字的声调多有不同,其平仄格律本身对于今人来说,不是严谨的。今人要去仿照古人,谈何容易!往往只有硬套,表面上看起来合乎平仄格律,但读起来常常反而诘屈聱牙!

三是,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达到美感的,除了声调,还有“义”。套句老话来说,应是“思想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例如:革命尚末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尽管不合平仄格律,但还没人说它不是佳联。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其中第二章第七条有“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即亦可不必太拘泥于联句中的平仄。
    
  评论这张
 
阅读(341)| 评论(1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